跳转至

41 理解内存(下):解析TLB和内存保护

机器指令里面的内存地址都是虚拟内存地址。程序里面的每一个进程,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虚拟内存地址空间。我们可以通过地址转换来获得最终的实际物理地址。我们每一个指令都存放在内存里面,每一条数据都存放在内存里面。因此,“地址转换”是一个非常高频的动作,“地址转换”的性能就变得至关重要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 第一个问题 ,也就是 性能问题

因为我们的指令、数据都存放在内存里面,这里就会遇到我们今天要谈的 第二个问题 ,也就是 内存安全问题 。如果被人修改了内存里面的内容,我们的 CPU 就可能会去执行我们计划之外的指令。这个指令可能是破坏我们服务器里面的数据,也可能是被人获取到服务器里面的敏感信息。

现代的 CPU 和操作系统,会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解决这两个问题呢?别着急,等讲完今天的内容,你就知道答案了。

加速地址转换:TLB

上一节我们说了,从虚拟内存地址到物理内存地址的转换,我们通过页表这个数据结构来处理。为了节约页表的内存存储空间,我们会使用多级页表数据结构。

不过,多级页表虽然节约了我们的存储空间,但是却带来了时间上的开销,变成了一个“以时间换空间”的策略。原本我们进行一次地址转换,只需要访问一次内存就能找到物理页号,算出物理内存地址。但是用了 4 级页表,我们就需要访问 4 次内存,才能找到物理页号。

我们知道,内存访问其实比 Cache 要慢很多。我们本来只是要做一个简单的地址转换,现在反而要一下子多访问好多次内存。这种情况该怎么处理呢?你是否还记得之前讲过的“加个缓存”的办法呢?我们来试一试。

程序所需要使用的指令,都顺序存放在虚拟内存里面。我们执行的指令,也是一条条顺序执行下去的。也就是说,我们对于指令地址的访问,存在前面几讲所说的“空间局部性”和“时间局部性”,而需要访问的数据也是一样的。我们连续执行了 5 条指令。因为内存地址都是连续的,所以这 5 条指令通常都在同一个“虚拟页”里。

因此,这连续 5 次的内存地址转换,其实都来自于同一个虚拟页号,转换的结果自然也就是同一个物理页号。那我们就可以用前面几讲说过的,用一个“加个缓存”的办法。把之前的内存转换地址缓存下来,使得我们不需要反复去访问内存来进行内存地址转换。

img

于是,计算机工程师们专门在 CPU 里放了一块缓存芯片。这块缓存芯片我们称之为 TLB ,全称是 地址变换高速缓冲 (Translation-Lookaside Buffer)。这块缓存存放了之前已经进行过地址转换的查询结果。这样,当同样的虚拟地址需要进行地址转换的时候,我们可以直接在 TLB 里面查询结果,而不需要多次访问内存来完成一次转换。

TLB 和我们前面讲的 CPU 的高速缓存类似,可以分成指令的 TLB 和数据的 TLB,也就是 ITLBDTLB 。同样的,我们也可以根据大小对它进行分级,变成 L1、L2 这样多层的 TLB。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和 CPU 里的高速缓存也是一样的,我们需要用脏标记这样的标记位,来实现“写回”这样缓存管理策略。

img

为了性能,我们整个内存转换过程也要由硬件来执行。在 CPU 芯片里面,我们封装了内存管理单元(MMU,Memory Management Unit)芯片,用来完成地址转换。和 TLB 的访问和交互,都是由这个 MMU 控制的。

安全性与内存保护

讲完了虚拟内存和物理内存的转换,我们来看看内存保护和安全性的问题。

进程的程序也好,数据也好,都要存放在内存里面。实际程序指令的执行,也是通过程序计数器里面的地址,去读取内存内的内容,然后运行对应的指令,使用相应的数据。

虽然我们现代的操作系统和 CPU,已经做了各种权限的管控。正常情况下,我们已经通过虚拟内存地址和物理内存地址的区分,隔离了各个进程。但是,无论是 CPU 这样的硬件,还是操作系统这样的软件,都太复杂了,难免还是会被黑客们找到各种各样的漏洞。

就像我们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常常会有一个“兜底”的错误处理方案一样,在对于内存的管理里面,计算机也有一些最底层的安全保护机制。这些机制统称为 内存保护 (Memory Protection)。我这里就为你简单介绍两个。

可执行空间保护

第一个常见的安全机制,叫 可执行空间保护 (Executable Space Protection)。

这个机制是说,我们对于一个进程使用的内存,只把其中的指令部分设置成“可执行”的,对于其他部分,比如数据部分,不给予“可执行”的权限。因为无论是指令,还是数据,在我们的 CPU 看来,都是二进制的数据。我们直接把数据部分拿给 CPU,如果这些数据解码后,也能变成一条合理的指令,其实就是可执行的。

这个时候,黑客们想到了一些搞破坏的办法。我们在程序的数据区里,放入一些要执行的指令编码后的数据,然后找到一个办法,让 CPU 去把它们当成指令去加载,那 CPU 就能执行我们想要执行的指令了。对于进程里内存空间的执行权限进行控制,可以使得 CPU 只能执行指令区域的代码。对于数据区域的内容,即使找到了其他漏洞想要加载成指令来执行,也会因为没有权限而被阻挡掉。

其实,在实际的应用开发中,类似的策略也很常见。我下面给你举两个例子。

比如说,在用 PHP 进行 Web 开发的时候,我们通常会禁止 PHP 有 eval 函数的执行权限。这个其实就是害怕外部的用户,所以没有把数据提交到服务器,而是把一段想要执行的脚本提交到服务器。服务器里在拼装字符串执行命令的时候,可能就会执行到预计之外被“注入”的破坏性脚本。这里我放了一个例子,用这个办法可以去删除服务器上的数据。

script.php?param1=xxx
// 我们的 PHP 接受一个传入的参数,这个参数我们希望提供计算功能
code = eval(_GET["param1"]);
// 我们直接通过 eval 计算出来对应的参数公式的计算结果
script.php?param1=";%20echo%20exec('rm -rf ~/');%20//
// 用户传入的参数里面藏了一个命令
code = ""; echo exec('rm -rf ~/'); //";
// 执行的结果就变成了删除服务器上的数据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 SQL 注入攻击。如果服务端执行的 SQL 脚本是通过字符串拼装出来的,那么在 Web 请求里面传输的参数就可以藏下一些我们想要执行的 SQL,让服务器执行一些我们没有想到过的 SQL 语句。这样的结果就是,或者破坏了数据库里的数据,或者被人拖库泄露了数据。

地址空间布局随机化

第二个常见的安全机制,叫 地址空间布局随机化 (Address Space Layout Randomization)。

内存层面的安全保护核心策略,是在可能有漏洞的情况下进行安全预防。上面的可执行空间保护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是,内存层面的漏洞还有其他的可能性。

这里的核心问题是,其他的人、进程、程序,会去修改掉特定进程的指令、数据,然后,让当前进程去执行这些指令和数据,造成破坏。要想修改这些指令和数据,我们需要知道这些指令和数据所在的位置才行。

原先我们一个进程的内存布局空间是固定的,所以任何第三方很容易就能知道指令在哪里,程序栈在哪里,数据在哪里,堆又在哪里。这个其实为想要搞破坏的人创造了很大的便利。而地址空间布局随机化这个机制,就是让这些区域的位置不再固定,在内存空间随机去分配这些进程里不同部分所在的内存空间地址,让破坏者猜不出来。猜不出来呢,自然就没法找到想要修改的内容的位置。如果只是随便做点修改,程序只会 crash 掉,而不会去执行计划之外的代码。

img

这样的“随机化”策略,其实也是我们日常应用开发中一个常见的策略。一个大家都应该接触过的例子就是密码登陆功能。网站和 App 都会需要你设置用户名和密码,之后用来登陆自己的账号。然后,在服务器端,我们会把用户名和密码保存下来,在下一次用户登陆的时候,使用这个用户名和密码验证。

我们的密码当然不能明文存储在数据库里,不然就会有安全问题。如果明文存储在数据库里,意味着能拿到数据库访问权限的人,都能看到用户的明文密码。这个可能是因为安全漏洞导致被人拖库,而且网站的管理员也能直接看到所有的用户名和密码信息。

比如,前几年 CSDN 就发生过被人拖库的事件。虽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明文保存的,别人如果只是拿到了 CSDN 网站的用户名密码,用户的损失也不会太大。但是很多用户可能会在不同的网站使用相同的密码,如果拿到这些用户名和密码的人,能够成功登录用户的银行、支付、社交等等其他网站的话,用户损失就大了去了。

于是,大家会在数据库里存储密码的哈希值,比如用现在常用的 SHA256,生成一一个验证的密码哈希值。但是这个往往还是不够的。因为同样的密码,对应的哈希值都是相同的,大部分用户的密码又常常比较简单。于是,拖库成功的黑客可以通过彩虹表的方式,来推测出用户的密码。

这个时候,我们的“随机化策略”就可以用上了。我们可以在数据库里,给每一个用户名生成一个随机的、使用了各种特殊字符的 盐值 (Salt)。这样,我们的哈希值就不再是仅仅使用密码来生成的了,而是密码和盐值放在一起生成的对应的哈希值。哈希值的生成中,包括了一些类似于“乱码”的随机字符串,所以通过彩虹表碰撞来猜出密码的办法就用不了了。

$password = "goodmorning12345";
// 我们的密码是明文存储的
$hashed_password = hash('sha256', password);
// 对应的 hash 值是 054df97ac847f831f81b439415b2bad05694d16822635999880d7561ee1b77ac
// 但是这个 hash 值里可以用彩虹表直接“猜出来”原始的密码就是 goodmorning12345
$salt = "#21Pb$Hs&Xi923^)?";
$salt_password = $salt.$password;
$hashed_salt_password = hash('sha256', salt_password);
// 这个 hash 后的 slat 因为有部分随机的字符串,不会在彩虹表里面出现。
// 261e42d94063b884701149e46eeb42c489c6a6b3d95312e25eee0d008706035f

可以看到,通过加入“随机”因素,我们有了一道最后防线。即使在出现安全漏洞的时候,我们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补救这些问题。

虽然安全机制似乎在平时用不太到,但是在开发程序的时候,还是要有安全意识。毕竟谁也不想看到,被拖库的新闻里出现的是自己公司的名字,也不希望用户因为我们的错误遭受到损失。

总结延伸

为了节约页表所需要的内存空间,我们采用了多级页表这样一个数据结构。但是,多级页表虽然节省空间了,却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多次访问内存。于是,我们在实际进行地址转换的 MMU 旁边放上了 TLB 这个用于地址转换的缓存。TLB 也像 CPU Cache 一样,分成指令和数据部分,也可以进行 L1、L2 这样的分层。

然后,我为你介绍了内存保护。无论是数据还是代码,我们都要存放在内存里面。为了防止因为各种漏洞,导致一个进程可以访问别的进程的数据或者代码,甚至是执行对应的代码,造成严重的安全问题,我们介绍了最常用的两个内存保护措施,可执行空间保护和地址空间布局随机化。

通过让数据空间里面的内容不能执行,可以避免了类似于“注入攻击”的攻击方式。通过随机化内存空间的分配,可以避免让一个进程的内存里面的代码,被推测出来,从而不容易被攻击。

推荐阅读

对于内存保护的相关知识,你可以通过Wikipedia 里面的相关条目来进一步了解相关的信息。

另外,2017 年暴露出来的Spectre 和 Meltdown 漏洞的相关原理,你也可以在 Wikipedia 里面找到相关的信息,来了解一下。

Spectre 和 Meltdown 漏洞,出现在 CPU 的高速缓存和虚拟机结合的层面。理解这个漏洞,可以让你看到,安全问题是如何出现各种让人难以想到的结果。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可执行空间保护和地址空间布局,随机化这样的“防卫性”的安全策略。即使我们不知道漏洞可以从哪里来,即使漏洞可能已经发生了,这些策略也能够使得我们的系统更不容易被攻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