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48 DMA:为什么Kafka这么快?

过去几年里,整个计算机产业届,都在尝试不停地提升 I/O 设备的速度。把 HDD 硬盘换成 SSD 硬盘,我们仍然觉得不够快;用 PCI Express 接口的 SSD 硬盘替代 SATA 接口的 SSD 硬盘,我们还是觉得不够快,所以,现在就有了傲腾(Optane)这样的技术。

但是,无论 I/O 速度如何提升,比起 CPU,总还是太慢。SSD 硬盘的 IOPS 可以到 2 万、4 万,但是我们 CPU 的主频有 2GHz 以上,也就意味着每秒会有 20 亿次的操作。

如果我们对于 I/O 的操作,都是由 CPU 发出对应的指令,然后等待 I/O 设备完成操作之后返回,那 CPU 有大量的时间其实都是在等待 I/O 设备完成操作。

但是,这个 CPU 的等待,在很多时候,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我们对于 I/O 设备的大量操作,其实都只是把内存里面的数据,传输到 I/O 设备而已。在这种情况下,其实 CPU 只是在傻等而已。特别是当传输的数据量比较大的时候,比如进行大文件复制,如果所有数据都要经过 CPU,实在是有点儿太浪费时间了。

因此,计算机工程师们,就发明了 DMA 技术,也就是 直接内存访问 (Direct Memory Access)技术,来减少 CPU 等待的时间。

理解 DMA,一个协处理器

其实 DMA 技术很容易理解,本质上,DMA 技术就是我们在主板上放一块独立的芯片。在进行内存和 I/O 设备的数据传输的时候,我们不再通过 CPU 来控制数据传输,而直接通过 DMA 控制器 (DMA Controller,简称 DMAC)。这块芯片,我们可以认为它其实就是一个 协处理器 (Co-Processor)。

DMAC 最有价值的地方体现在,当我们要传输的数据特别大、速度特别快,或者传输的数据特别小、速度特别慢的时候。 比如说,我们用千兆网卡或者硬盘传输大量数据的时候,如果都用 CPU 来搬运的话,肯定忙不过来,所以可以选择 DMAC。而当数据传输很慢的时候,DMAC 可以等数据到齐了,再发送信号,给到 CPU 去处理,而不是让 CPU 在那里忙等待。

好了,现在你应该明白 DMAC 的价值,知道了它适合用在什么情况下。那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上面说,DMAC 是一块“协处理器芯片”,这是为什么呢?

注意,这里面的“协”字。DMAC 是在“协助”CPU,完成对应的数据传输工作。在 DMAC 控制数据传输的过程中,我们还是需要 CPU 的。

除此之外,DMAC 其实也是一个特殊的 I/O 设备,它和 CPU 以及其他 I/O 设备一样,通过连接到总线来进行实际的数据传输。总线上的设备呢,其实有两种类型。一种我们称之为 主设备 (Master),另外一种,我们称之为 从设备 (Slave)。

想要主动发起数据传输,必须要是一个主设备才可以,CPU 就是主设备。而我们从设备(比如硬盘)只能接受数据传输。所以,如果通过 CPU 来传输数据,要么是 CPU 从 I/O 设备读数据,要么是 CPU 向 I/O 设备写数据。

这个时候你可能要问了,那我们的 I/O 设备不能向主设备发起请求么?可以是可以,不过这个发送的不是数据内容,而是控制信号。I/O 设备可以告诉 CPU,我这里有数据要传输给你,但是实际数据是 CPU 从拉走的,而不是 I/O 设备推给 CPU 的。

img

不过,DMAC 就很有意思了,它既是一个主设备,又是一个从设备。对于 CPU 来说,它是一个从设备;对于硬盘这样的 IO 设备来说呢,它又变成了一个主设备。那使用 DMAC 进行数据传输的过程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我们来具体看看。

\1. 首先,CPU 还是作为一个主设备,向 DMAC 设备发起请求。这个请求,其实就是在 DMAC 里面修改配置寄存器。

2.CPU 修改 DMAC 的配置的时候,会告诉 DMAC 这样几个信息:

  • 首先是 源地址的初始值以及传输时候的地址增减方式 。 所谓源地址,就是数据要从哪里传输过来。如果我们要从内存里面写入数据到硬盘上,那么就是要读取的数据在内存里面的地址。如果是从硬盘读取数据到内存里,那就是硬盘的 I/O 接口的地址。 我们讲过总线的时候说过,I/O 的地址可以是一个内存地址,也可以是一个端口地址。而地址的增减方式就是说,数据是从大的地址向小的地址传输,还是从小的地址往大的地址传输。
  • 其次是 目标地址初始值和传输时候的地址增减方式 。目标地址自然就是和源地址对应的设备,也就是我们数据传输的目的地。
  • 第三个自然是 要传输的数据长度 ,也就是我们一共要传输多少数据。

\3. 设置完这些信息之后,DMAC 就会变成一个空闲的状态(Idle)。

\4. 如果我们要从硬盘上往内存里面加载数据,这个时候,硬盘就会向 DMAC 发起一个数据传输请求。这个请求并不是通过总线,而是通过一个额外的连线。

\5. 然后,我们的 DMAC 需要再通过一个额外的连线响应这个申请。

\6. 于是,DMAC 这个芯片,就向硬盘的接口发起要总线读的传输请求。数据就从硬盘里面,读到了 DMAC 的控制器里面。

\7. 然后,DMAC 再向我们的内存发起总线写的数据传输请求,把数据写入到内存里面。

8.DMAC 会反复进行上面第 6、7 步的操作,直到 DMAC 的寄存器里面设置的数据长度传输完成。

\9. 数据传输完成之后,DMAC 重新回到第 3 步的空闲状态。

所以,整个数据传输的过程中,我们不是通过 CPU 来搬运数据,而是由 DMAC 这个芯片来搬运数据。但是 CPU 在这个过程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传输什么数据,从哪里传输到哪里,其实还是由 CPU 来设置的。这也是为什么,DMAC 被叫作“协处理器”。

img

现在的外设里面,很多都内置了 DMAC

最早,计算机里是没有 DMAC 的,所有数据都是由 CPU 来搬运的。随着对于数据传输的需求越来越多,先是出现了主板上独立的 DMAC 控制器。到了今天,各种 I/O 设备越来越多,数据传输的需求越来越复杂,使用的场景各不相同。加之显示器、网卡、硬盘对于数据传输的需求都不一样,所以各个设备里面都有自己的 DMAC 芯片了。

为什么那么快?一起来看 Kafka 的实现原理

了解了 DMAC 是怎么回事儿,那你可能要问了,这和我们实际进行程序开发有什么关系呢?有什么 API,我们直接调用一下,就能加速数据传输,减少 CPU 占用吗?

你还别说,过去几年的大数据浪潮里面,还真有一个开源项目很好地利用了 DMA 的数据传输方式,通过 DMA 的方式实现了非常大的性能提升。这个项目就是 Kafka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它究竟是怎么利用 DMA 的。

Kafka 是一个用来处理实时数据的管道,我们常常用它来做一个消息队列,或者用来收集和落地海量的日志。作为一个处理实时数据和日志的管道,瓶颈自然也在 I/O 层面。

Kafka 里面会有两种常见的海量数据传输的情况。一种是从网络中接收上游的数据,然后需要落地到本地的磁盘上,确保数据不丢失。另一种情况呢,则是从本地磁盘上读取出来,通过网络发送出去。

我们来看一看后一种情况,从磁盘读数据发送到网络上去。如果我们自己写一个简单的程序,最直观的办法,自然是用一个文件读操作,从磁盘上把数据读到内存里面来,然后再用一个 Socket,把这些数据发送到网络上去。

File.read(fileDesc, buf, len);
Socket.send(socket, buf, len);

代码来源

这段伪代码,来自 IBM Developer Works 上关于 Zero Copy 的文章

在这个过程中,数据一共发生了四次传输的过程。其中两次是 DMA 的传输,另外两次,则是通过 CPU 控制的传输。下面我们来具体看看这个过程。

第一次传输,是从硬盘上,读到操作系统内核的缓冲区里。这个传输是通过 DMA 搬运的。

第二次传输,需要从内核缓冲区里面的数据,复制到我们应用分配的内存里面。这个传输是通过 CPU 搬运的。

第三次传输,要从我们应用的内存里面,再写到操作系统的 Socket 的缓冲区里面去。这个传输,还是由 CPU 搬运的。

最后一次传输,需要再从 Socket 的缓冲区里面,写到网卡的缓冲区里面去。这个传输又是通过 DMA 搬运的。

img

这个时候,你可以回过头看看这个过程。我们只是要“搬运”一份数据,结果却整整搬运了四次。而且这里面,从内核的读缓冲区传输到应用的内存里,再从应用的内存里传输到 Socket 的缓冲区里,其实都是把同一份数据在内存里面搬运来搬运去,特别没有效率。

像 Kafka 这样的应用场景,其实大部分最终利用到的硬件资源,其实又都是在干这个搬运数据的事儿。所以,我们就需要尽可能地减少数据搬运的需求。

事实上,Kafka 做的事情就是,把这个数据搬运的次数,从上面的四次,变成了两次,并且只有 DMA 来进行数据搬运,而不需要 CPU。

@Override
public long transferFrom(FileChannel fileChannel, long position, long count) throws IOException {
    return fileChannel.transferTo(position, count, socketChannel);
}

如果你层层追踪 Kafka 的代码,你会发现,最终它调用了 Java NIO 库里的 transferTo 方法

Kafka 的代码调用了 Java NIO 库,具体是 FileChannel 里面的 transferTo 方法。我们的数据并没有读到中间的应用内存里面,而是直接通过 Channel,写入到对应的网络设备里。并且,对于 Socket 的操作,也不是写入到 Socket 的 Buffer 里面,而是直接根据描述符(Descriptor)写入到网卡的缓冲区里面。于是,在这个过程之中,我们只进行了两次数据传输。

img

第一次,是通过 DMA,从硬盘直接读到操作系统内核的读缓冲区里面。第二次,则是根据 Socket 的描述符信息,直接从读缓冲区里面,写入到网卡的缓冲区里面。

这样,我们同一份数据传输的次数从四次变成了两次,并且没有通过 CPU 来进行数据搬运,所有的数据都是通过 DMA 来进行传输的。

在这个方法里面,我们没有在内存层面去“复制(Copy)”数据,所以这个方法,也被称之为 零拷贝 (Zero-Copy)。

IBM Developer Works 里面有一篇文章,专门写过程序来测试过在同样的硬件下,使用零拷贝能够带来的性能提升。我在这里放上这篇文章链接。在这篇文章最后,你可以看到,无论传输数据量的大小,传输同样的数据,使用了零拷贝能够缩短 65% 的时间,大幅度提升了机器传输数据的吞吐量。想要深入了解零拷贝,建议你可以仔细读一读这篇文章。

总结延伸

讲到这里,相信你对 DMA 的原理、作用和效果都有所理解了。那么,我们一起来回顾总结一下。

如果我们始终让 CPU 来进行各种数据传输工作,会特别浪费。一方面,我们的数据传输工作用不到多少 CPU 核心的“计算”功能。另一方面,CPU 的运转速度也比 I/O 操作要快很多。所以,我们希望能够给 CPU“减负”。

于是,工程师们就在主板上放上了 DMAC 这样一个协处理器芯片。通过这个芯片,CPU 只需要告诉 DMAC,我们要传输什么数据,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就可以放心离开了。后续的实际数据传输工作,都会有 DMAC 来完成。随着现代计算机各种外设硬件越来越多,光一个通用的 DMAC 芯片不够了,我们在各个外设上都加上了 DMAC 芯片,使得 CPU 很少再需要关心数据传输的工作了。

在我们实际的系统开发过程中,利用好 DMA 的数据传输机制,也可以大幅提升 I/O 的吞吐率。最典型的例子就是 Kafka。

传统地从硬盘读取数据,然后再通过网卡上向外发送,我们需要进行四次数据传输,其中有两次是发生在内存里的缓冲区和对应的硬件设备之间,我们没法节省掉。但是还有两次,完全是通过 CPU 在内存里面进行数据复制。

在 Kafka 里,通过 Java 的 NIO 里面 FileChannel 的 transferTo 方法调用,我们可以不用把数据复制到我们应用程序的内存里面。通过 DMA 的方式,我们可以把数据从内存缓冲区直接写到网卡的缓冲区里面。在使用了这样的零拷贝的方法之后呢,我们传输同样数据的时间,可以缩减为原来的 ⅓,相当于提升了 3 倍的吞吐率。

这也是为什么,Kafka 是目前实时数据传输管道的标准解决方案。

推荐阅读

学完了这一讲之后,我推荐你阅读一下 Kafka 的论文,Kakfa:a Distrubted Messaging System for Log Processing.。Kafka 的论文其实非常简单易懂,是一个很好的让你了解系统、日志、分布式系统的入门材料。

如果你想要进一步去了解 Kafka,也可以订阅极客时间的专栏“Kafka 核心技术与实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