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11 项目计划:代码未动,计划先行

你好,我是宝玉,我今天想与你聊一聊“项目计划”的问题。

若干年前,我接手一个陷入困境的项目,当时的项目经理刚从技术高手转型项目管理,还是没有摆脱技术思维,项目没有什么计划。

他把关键模块分给了自己开发,同时还要兼顾项目管理,导致自己的工作遇到瓶颈,其他人的进度也受影响,大家加班加点也没什么进展,士气低落。

我接手后,第一件事是重新制定项目计划,在排任务时,避免了对某个人的过度依赖,设置了几个关键里程碑。我还特地把第一个里程碑设置的相对容易一点,只需要运行核心功能。

这样大家重整旗鼓,很快就完成了第一个里程碑。达到第一个里程碑的目标后,团队成员很受鼓舞,士气很快就上来了,后面按照新的计划,并没有太多加班加点,就完成了一个个的里程碑,最后顺利完成项目。

你看, 如果没有计划,你的项目可能会陷入一种无序和混乱中。 计划,就像我们出行用的导航,你可以清楚地看到项目整体的安排,同时它还时刻提醒我们目标是什么,不要偏离方向。

执行计划的项目成员,就像使用导航的司机,可以知道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保证任务得以执行。执行计划的过程,就像我们沿着导航前进,可以了解是不是项目过程中出现了偏差,及时的调整。

做技术的就不用关心计划吗?

很多程序员对计划有误解,也不愿意做计划,他们通常都会用一些原因来说做计划是没必要的。

一种典型观点是:“既然计划总是在变,干嘛还要做计划?还不如上手就是干来的爽快!”

这就好比我看过的一个段子:“既然飞机老是晚点,还要时间表干吗?”“没有时间表,你怎么知道飞机晚点了呢?” 计划也是这样,给你提供一个基准线,让你知道后面在执行的时候,是不是出现了偏差,可以根据计划不断地修正。

还有的人说,做计划那是项目经理的事,我是程序员,项目计划与我无关。

我在专栏中常说你要有大局观,不要将自己局限在程序员的身份中。试着做计划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培养大局观的方式。比如说,你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需要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有哪些任务要做,可能存在什么风险,任务之间的依赖关系是什么,等等。

参与做计划的过程,可以让你对项目的各种事情了然于胸,这就相当于扩大了你的上下文,让你有更高的视角看待当前工作遇到的问题。

另外,我还见过很多人抱怨项目经理制定的项目计划有问题,却很少看到会有人愿意主动参与制定项目计划。如果你不主动参与计划的制定,最终就只能按照项目经理制定的计划执行了。出现计划不合理的地方,你也只能接受,工作就会一直很被动。

当然,有时候你可能确实是没机会参与到当前的项目计划中。不过,万事皆项目,你一样要学会做计划,因为学会做计划,会对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比如很多人都有一些目标:要转型做管理、要移民、要写一个业余项目,然而很多目标都无疾而终了。 这是因为光有目标还不够的,必须得要付诸行动。而要行动,就需要对目标进行分解,进而变成可以执行的计划。

如何制定计划?

如果有一天,你接手了一个项目,通常第一件事就是得去制定一个项目计划。那么怎么制定计划呢?

制定项目计划,通常有三个基本步骤:

  • 第一步:任务分解;

  • 第二步:估算时间;

  • 第三步:排任务路径。

以前我在飞信时,有一个项目叫“留言飞语”,就是飞信用户可以在网站或者 PC 客户端,互相留言,当时我负责这个项目的服务端,正好我还留着当年制定的计划,虽然不算一个很好的计划,但好在它是一个真实项目的计划,正好可以用它来说明一下如何制定计划。

img

备注:图片较大,需要点击查看大图

你看到的这个计划其实不是第一版,可能也不是最后一版,因为制定计划本身是一个反复迭代的过程,尤其是一开始在需求并不够明确的时候,只能比较粗粒度的分解任务和估算,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再逐步细化和完善。

第一步:任务分解

我们写程序的时候都有经验,就是要把复杂的问题拆分成简单的问题,大的模块拆成小的模块,在工程里面这个叫“分而治之”。做计划也是一样,第一步就是要对任务进行分解。

在项目管理中,对任务分解有个专业的词汇叫 WBS,它意思是工作分解结构(Work Breakdown Structure, WBS)。 就是把要做的事情,按照一个树形结构去组织,逐级分解,分割成小而具体的可交付结果,直到不能再拆分为止。

下图就是“留言飞语”项目按照 WBS 拆分的结果。

img

可以看得出,整个过程是按照瀑布模型来划分的,大的阶段分成技术方案设计、编码和测试,然后每一个大的阶段下面再进一步细分。

例如技术方案设计下面再有需求分析、技术方案设计和评审等;而编码阶段则是按照功能模块再进一步拆分。拆分之后,都是小而具体、可交付结果的任务,且不能再进一步拆分。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制定计划时,除了要拆分任务,还需要反复思考各种可能存在的问题。

比如,这个项目不仅是网站可以访问,还需要在 PC 客户端能发留言,所以还需要考虑和 PC 客户端的通信协议、什么时间可以让 PC 客户端可以测试协议等。如果上手就写,没有良好的计划,就可能会忽略这些问题,最后导致 PC 客户端都不知道怎么去调用服务端接口,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和客户端联调。

如果项目经理对技术细节不熟悉,可以邀请架构师或者技术负责人协助进行任务的分解。

第二步:估算时间

任务分解完之后,你就需要对每一个任务估算时间。就像下面这样。

img

估算时间这事,有很多方法可以参考,主要还是得依靠以前的经验。要想估算准确,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 任务拆分的越细致,想的越清楚,就能估算的越准确。

  • 要让负责这个任务的人员参与估算。

举例来说,让你直接给出一个“留言飞语”这样项目的估算时间,是很难的,但对于某个具体功能模块的实现,就可以比较准确了。当把“留言飞语”这样大的项目拆分成足够小的任务时,你就可以很容易的对小的任务进行准确的估算,从而让整体的时间估算变得准确起来。

为什么要让开发人员参与估算呢?

我们来对比一下。假如说,一个任务,项目经理估计需要 3 天,但是实际执行的时候,这个任务可能要 5 天,结果导致开发人员加班。这时候开发人员心中肯定会有不满的情绪,认为是项目经理的错误估算导致了他的加班。

如果这个任务所需的时间,是由项目经理和开发人员一起估算出来的,结果最终发现错误估算了任务的难度,这时候开发人员多半会主动加班加点,努力在 3 天之内完成,也不会轻易怪罪到项目经理头上。

但这不意味着项目经理对估算不需要控制,通常来说,项目经理需要自己有一个估算,然后再请开发人员一起评估。如果结果和自己的估算差不多,那就可以达成一致,如果估算不一致,那怎么办呢?

其实很简单, 就是要双方一起沟通,消除偏差。 特别要注意的是,开发人员预估工作量通常会很乐观,所以最后时间会偏紧,这种情况一样要去沟通消除偏差。估算的主要目的是尽可能得到准确的时间。

但是在沟通中也要注意技巧,不要采用质问的方式:“这么简单一个模块居然要 5 天?”这只会让听者产生逆反心理,无法有效的沟通。可以恰当的提一些问题来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比如我通常会问两个问题:

  • “能不能把你这个任务再细化一下?”

  • “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这个模块你是打算如何实现的?”

估算出现偏差,可能是由于开发人员没想清楚,或者是项目经理自己低估了其难度。 提问可以帮助双方搞清楚真实的情况是什么样的,而且也不会招致反感。 同时项目经理还可以给予一些建议和支持。

沟通最好的方式就是倾听和恰当的提问。

如果任务的粒度太粗,就需要进行细化,细化后就能更准确的知道结果。

对于估算的结果,通常还要考虑增加一些余量,因为实际项目执行过程中,并没办法保证是 100% 投入,有可能并行还有其他事情,或者一些突发事情、事先没有考虑到的任务都有可能影响进度。至于加多少余量,还是要根据项目的情况和经验来判断。

第三步:排路径

我们知道,项目中有些任务是可以并行做的,而有些任务之间则是有依赖关系的。比如说“留言飞语”项目中,编码和测试方案是可以同时进行的,而 Code Review,要在编码完成后进行。

所以, 排路径就是要根据任务之间的关系,资源的占用情况,排出合适的顺序。 例如下图。

img

排路径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任务,比如要注意任务的依赖关系,要注意路径的长度,尽可能让几个任务可以并行的进行,避免相互等待。如果借助像 Project 这种工具会让这个过程相对容易些,可以直观的看出来哪些任务是相互依赖的,哪些是同时进行的。没有 MS Project 这类软件,也可以用一些替代手段,例如 Excel 上画表格。

制定计划时不要担心不够准确,先有一个基本的计划,可以粒度比较粗,不那么准确,让事情先推进起来。

设置里程碑

不知道你有没有参加过那种周期很长的项目,一直看不到结果,时间一长会很疲惫。所以有经验的项目经理会在项目启动后,根据制订好的初步计划,确定几个关键的里程碑。

里程碑的时间点确定后,计划可以灵活调整,但里程碑一般不会轻易改变,因为里程碑代表着一份承诺。这对于项目成员来说,有两个重要的影响,一方面,成员会有很明显的来自 DeadLine 的进度压力,自古 DeadLine 就是第一生产力;另一方面,就是在里程碑完成后,大家会获得一种正面激励。

里程碑的设置,并没有特别的规则,可以是项目生命周期的特定主要时间,也可以是一些关键的时间点。拿“留言飞语”这个项目来说,有三个时间点非常关键:

  • 第一个时间点就是确定和 PC 客户端的通信协议,这样 PC 客户端可以根据这个协议开始开发功能了;

  • 第二个时间点就是服务端开发完成,PC 客户端可以服务端联调了;

  • 第三个时间点就是测试验收通过,可以上线了。

最终这三个时间点被定义为里程碑。

在项目的推进过程中,根据里程碑完成的情况,你就可以很直观地知道项目的进展如何。如果发现不能如期完成里程碑,就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了,例如加班,或者砍掉一些功能需求。

当然,设置好的里程碑也不是不能调整,但是要注意调整次数不宜过多,不然就会变成“狼来了”,以后就没有人相信你的时间点了。

计划需要跟踪和调整

项目管理中,并不是计划制定好了就完事了,还需要跟踪和调整。就好比你要开车去什么地方,设置好导航还不够,还需要沿着导航前进,如果遇到障碍或者走错路了,得要及时调整。

项目的跟踪是很必要的,可以了解计划的执行情况,了解成员的工作情况,是否能按时完成,需要什么样的帮助。

跟踪进度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项目经理定期收集跟踪,一种是项目成员主动汇报。项目经理挨个收集的话,会有一个沟通确认的过程,对进度会了解的更准确;项目成员主动汇报,可以减少项目经理的收集工作,但有可能不准确。

在这方面,我觉得敏捷开发的两个实践特别值得借鉴和推广。

第一个就是每日站立会议,在每天的站立会议上,每个项目成员都需要说一下自己昨天做了什么,明天计划做什么,有没有什么阻碍。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非常好的了解每个人的任务进展情况,同时对于成员遇到的困难,其他人也可以及时给予支持。

第二个就是看板,通过看板,可以非常直观的看到每个人在干什么,进展如何。

通过对项目计划的跟踪,可以很容易的看出来执行的情况,也会发现偏差,计划出现偏差是很常见的,所以需要定期进行调整,也不需要太频繁,例如可以每周一对计划做一次调整。

总结

项目计划是保障软件项目成功非常重要的手段,制定计划的过程,可以让你对项目有全面的了解,跟踪计划让你知道项目进展情况,出现问题也可以及时调整。

将任务分解、估算时间、排路径,三步就可以制定出一个项目计划,制定计划不要追求完美,制定好一个初步计划后,就可以先按照计划推进起来,进行过程中还可以继续调整细化。设置里程碑可以有效的保证项目的按时交付。

最后,并不需要当项目经理才能去制定计划,生活中每件事都可以当作一个项目,都可以去制定计划来帮助你实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