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如何为项目做好技术选型?¶
你好,我是宝玉,我今天分享的主题是:如何为项目做好技术选型?
在架构设计过程中,肯定绕不开技术选型这个话题,大到架构、框架、语言选择,小到用什么组件、设计模式。
这也是最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无论是现实中还是网上,到处有各种语言、框架的争论:Java 好还是 C# 好?前端框架是 Vue 好还是 React 好?跨平台手机开发,该选 React Native 还是 Flutter……
虽然这种争论从来没什么结果,但当你做技术选型时,却很容易受到这些信息的干扰,尤其是你身边有几个某种语言或者框架的狂热粉丝的话,他们会不停地在你旁边吹风,说他喜欢的语言或框架的各种好处。
包括我们自己做技术选型时,也会有很多个人偏好在里面。比如我以前对微软技术栈特别熟悉,也特别喜欢,做技术方案就会偏向微软技术栈;我喜欢 React,做前端技术选型,也会偏向 React 的方案。
通过上一篇架构设计的学习,我们知道, 架构设计的主要目标,是要能低成本地满足需求和需求变化,低成本地保障软件运行。 然而对技术的个人偏好,很可能让你在技术选型时,忽略架构设计的目标,导致满足需求的成本变高,或者运行成本居高不下。
所以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在软件工程中,怎么样才能避免这种选型的倾向性,科学客观地做好技术选型。
技术选型就是项目决策¶
技术选型,就是在两个或者多个技术方案中选择适合当时项目情况的方案。 技术选型看起来是个技术的选择,但其实是一个和项目情况密切相关的项目决策。
在项目中,除了技术上的选型,类似的选择也有很多,比如说产品设计中:某个功能该不该加?该选哪种动画效果?比如制定测试方案的时候,选择哪一种压力测试工具?选择哪个测试框架?这些选择,本质上就是一种项目决策。
要做好技术选型,就是要做好项目决策。那么怎样从做项目决策的角度来选择合适的技术选型呢?
受制于时间、范围和成本的约束¶
我们在《08 怎样平衡软件质量与时间成本范围的关系?》中学习了项目金三角的理论,也就是项目受制于三个因素:时间、范围和成本。
技术决策作为一种项目决策,也要受制于时间、范围和成本,在决策时不能超出这三者的边界。
比如说在项目时间紧时,决策上就要偏向能提升开发速度的技术;在成本吃紧的情况下,要多用成熟的免费的框架、工具,避免用贵的商业软件或者自己造轮子提升成本;在范围大、需求多的情况下,架构就要考虑如何能简单快速完成需求。
还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随着项目的推进,其实制约项目的三个因素一直在动态变化,需要及时根据情况调整技术决策。
举个例子来说,2004 年飞信 PC 客户端做第一个版本的时候,那时候主要的约束是成本,只有一个 C++ 程序员,这个程序员会用什么技术就用什么技术,谈不上选型。
到 2005 年做第二版本时,有了几个人,但是时间上要求快,所以就选择了能提升开发速度的 C# Winform 技术方案。到 2008 年做第三版时,人手充裕了,也没有进度上的压力,这时候主要就追求用户体验、性能,所以又选择了 C++ 的技术方案重新开发。
要分析可行性和风险¶
我们在专栏前面的内容中学习了可行性研究和风险管理的知识。如果在项目决策时,不考虑可行性,不预估风险,就极有可能导致决策失败。
就像在《09 为什么软件工程项目普遍不重视可行性分析》那篇文章中的案例,技术选型时,没有考虑到 License 的法律问题,导致项目失败。还有在《14 风险管理:不能盲目乐观,凡事都应该有 B 计划》那篇文章中的案例,选择 React 时,没有考虑到可能导致的风险,导致项目延迟。
当然,换个角度说,如果在项目中,选择新技术的风险可以接受,也能满足时间、成本和范围的约束,还可以达到丰富团队技术栈的目的,那也是可以的。
要考虑利益相关人¶
在做项目的决策时,如果决策时没有人代表利益相关的人,就可能会做出不考虑他们利益的决策。
选择适合的技术选型时,也要考虑到这一点。比如说光顾着选用新酷的技术,而没有考虑客户的利益,导致成本增加,进度延迟;比如在选择 UI 组件时,只想着哪个调用方便,而不考虑产品经理的利益,导致产品体验不好。
项目决策中常见的坑¶
无论是技术选型也好,还是其他项目决策,经常会遇到一些坑,一不小心就会踩上去。
- 把听到的观点当事实
现在网上充斥着各种观点:一个 React 的粉丝会给你描述 React 的各种优点,而不会告诉你学习曲线有多陡峭;一个不喜欢微软技术的程序员会把.Net 贬低的一文不值;一篇鼓吹 Mongodb 多好的文章可能是收了钱的软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没有问题,但是不能把观点当成事实,尤其是在做决策之前,至少需要验证一下。
- 先入为主,有了结论再找证据
在做技术选型或者项目决策时,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可能心中已经有了答案,后面所谓的决策,不过是寻找有利于自己答案的证据。比如说我特别喜欢 React,在做技术选型时,就会拼命寻找对 React 有利的数据作为证据,这其实可能会导致结论并不客观。
所以当你选择技术选型的时候,要像做项目决策一样思考分析。要想你的决策能正确,就要注意项目中范围、时间和成本的约束,要分析可行性和风险,要考虑利益相关人,最后还得要避开常见的一些坑。
如何做好技术选型?¶
现在我们知道了要像做项目决策一样,去选择适合自己项目的技术选型,那么具体该怎样做呢?
我们在《02 工程思维:把每件事都当作一个项目来推进》中学习了工程思维和工程方法,在《12 流程和规范:红绿灯不是约束,而是用来提高效率》中学习了流程规范。对于技术选型问题,我们一样也可以考虑借鉴工程方法设计一套流程,基于流程去做技术选型或项目决策,来保证整个过程能科学可行,充分考虑项目决策的特点,避开常见的坑。
对于技术选型包括项目决策类的问题,我们可以分成:问题定义、调研、验证、决策这几个阶段。
问题定义¶
在问题定义阶段,需要搞清楚两个问题:为什么需要技术选型?技术选型的目标是什么?
以前看过一个技术漫画The problem is not the tool itself。
“我想我们已经达到 MySql 的极限,非常慢…我们得面对数据巨大的事实”,“我们应该迁移到 NoSQL,我已经准备了一个 3 个月的战斗方案,瞧瞧这”,“框架重构、培训、内部工具升级”,“等等,让我检查一下”,“你忘了建索引,加上索引可以让速度提升 20 倍”,“忘记索引?你可真行。”
图片来源:Commitstrip
这种事情在软件项目中可不少见,很多时候为了解决问题引入一个新技术,然而真的需要吗?也许我们可以基于现有技术方案进行优化,根本就不需要引入一个新的技术或新的框架。
还有一个就是技术选型的目标需要明确,你的技术选型目标是为了使用新酷技术呢?还是为了提升开发效率?还是为了降低开发成本?
只有明确了技术选型的目标,才能有一个标准可以来评判该选择哪一个方案。
就像上面例子中提到的第二版的飞信 PC 客户端,目标就是要提升开发速度,所以就选开发效率高的 C#。
调研¶
在明确技术选型的目标后,就可以去调研,看有哪些技术选型可以满足目标,包括开源的方案和商业的方案。
在调研时,可以参考前面“项目决策的特点”中的内容,从几个方面去分析:
-
满足技术选型目标吗?
-
满足范围、时间和成本的约束吗?
-
是不是可行?
-
有什么样的风险?风险是不是可控?
-
优缺点是什么?
在调研结束后,可以筛选掉明显不合适的,最终保留 2-3 种方案留待验证。必要的话,可以一起讨论,最终确认。
验证¶
一个技术是不是合适,如果不够了解,没有应用过的话,实际用一下是很有必要的。可以通过一个小型的快速原型项目,用候选的技术方案快速做一个原型出来,做的过程中才能知道,你选择的技术选型是不是真的能满足技术选型的目标。
就像前面举的飞信 PC 客户端的例子,在决定第二版本是否使用 C# 开发时,其实做了大量验证工作。当时.Net Framework 还不普及,要打包整个.Net Framework 到安装包里面,这体积就太大了,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后来发现有一个产品叫 Salamander,它可以只打包程序所需要的 dll 库文件,这样体积就可以控制在 20mb 以内,最后在制作安装包时,用 7zip 压缩,就可以让安装包控制在 10mb 左右。在验证阶段,证明了安装包体积是可以缩小的,基于 C# 开发是可行的,才最终选定了 C# 的技术方案。
决策¶
在调研和验证完成后,就可以召集所有利益相关人一起,就选择的方案有一个调研结果评审的会议,让大家提出自己的意见,做出最终的决策。
必须要承认,对于技术选型来说,是有不确定性的。即使通过上面的流程,也一样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决策。但有一个科学的流程,至少可以保证提升做出正确决策的概率。
如果遇到很纠结的情况,就需要负责决策的人来拍板了,这时候其实并不一定有对错,重点的就是做出一个选择,然后按照选择去执行。有时候迟迟不选择、不拍板才是最坏的结果。
在项目结束后,也要对之前技术选型和项目决策做总结,不断的完善技术选型和项目决策的机制,帮助未来更好的进行决策。
总结¶
今天,我带你一起探讨了技术选型的问题。技术选型,本质上是项目决策的一种,也符合项目决策的一些特点。也就是说,技术选型的选择要受制于范围、时间和成本的约束,要分析可行性和风险,要考虑利益相关人。还有一些坑要小心避开,比如要避免把听到的观点当事实,要验证;要避免先入为主,不要有了结论再找证据。
要做好技术选项,要有一个科学的流程,首先要明确技术选型的目标,避免没必要的引入新技术;然后要充分调研;还要对备选的方案进行验证;最终和利益相关人一起决策。
技术选型,也不要太过于纠结,要勇于决策,选定了就坚定的去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