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灰度实验:如何设计灰度实验并计算实验的收益?¶
在之前的课时,我们对问题进行了形式化定义,并利用一个很牛的算法进行了最优化求解,之后我们便打造了一个全新的策略优化解决方案。
而接下来,你需要面对的问题,就是证明这个新的解决方案是有效的,是优于之前的解决方案的,而这个证明方法就是做 AB 实验。所以,这一讲我们就来说说 AB 实验的那些事。
灰度实验¶
在实际的工作中,通常需要进行灰度实验来验证某个新系统相对于旧系统的收益。 灰 是介于黑和白之间的颜色,可以理解为是个中间态。灰度实验,也可以称作为 AB 实验、灰度发布,名称虽然不同,但本质上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AB 实验的理念,是构造一个平行世界,去观察两个世界的不同。具体来说就是,把线上的流量随机地拆分为具有同样分布的实验组和对照组,然后将新旧两个系统分别作用在这两组流量上,去观察业务指标的变化。
我们举个例子,假设大迷糊负责某个 App 信息流的推荐系统算法的开发。
原本推荐系统的版本号是 v1.0,大迷糊经过对算法和策略的功能迭代,开发了推荐系统 v2.0。接下来,他需要测试 v2.0 相比 v1.0 是否有效果的提升。如果没有提升,则说明开发失败;如果有提升,则开发成功,并可以考虑在线上用 v2.0 来代替 v1.0。
- 为了测验证 v2.0 相比 v1.0 是否有效果的提升,大迷糊从数据库里筛出了 N 个用户。
- 接着,大迷糊通过某个随机算法,把这 N 个用户随机地拆分为人数相等的两组,分别命名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 N/2 个用户。
- 下一步,大迷糊用 v2.0 的推荐系统给实验组的 N/2 个用户推荐信息,再用 v1.0 的推荐系统给对照组的 N/2 个用户推荐信息。
- 经过了几周后,大迷糊分别计算了实验组和对照组用户的业务指标,可能有点击率 CTR、阅读量 PV、UV、用户活跃度等指标。
- 最终,大迷糊发现,实验组用户的各项指标都优于对照组用户的指标。
这就证明 v2.0 的效果要优于 v1.0 的效果,因此 v2.0 系统成功代替了 v1.0 的系统,并在线上环境中全量生效。
灰度实验的两个关键步骤¶
虽然,大迷糊全量 v2.0 推荐系统的流程很复杂,但灰度实验本质上只有两个大步骤。
- 第一步,分流。即如何获得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两波流量。
- 第二步,评估。即用什么指标来分别衡量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效果。
可以说,这两步将直接决定灰度实验的成败。
你可能会困惑,决定灰度实验成败的不应该是新系统吗?v2.0 开发得好不好,才应该是决定灰度实验成败的因素呀。
其实,v2.0 的开发是上一个篇章中“形式化定义”和“最优化求解”要解决的问题;而灰度实验要解决的问题,是假设 v2.0 开发后,如何客观、量化地计算 v2.0 相比于 v1.0 的效果。
分流原理¶
分流的理念,是构造一个假想的平行世界,用以分别观察两个世界中样本的表现。
举个例子,大迷糊想论证推荐系统 v2.0 相对于推荐系统 v1.0 的效果。理论上最完美的做法是,在 1月1日 将 v1.0 部署在线上,观察用户在1月1日~1月31日整体的阅读表现;接着,再让时间回退到 1月1日,将 v2.0 部署在线上,再观察用户在1月1日~1月31日整体的阅读表现。可惜的是,平行世界并不存在,我们永远也无法让时间回退。
因此,人们想到一个替代办法,那就是在现实世界中,分别构造两波差不多的集合(也可以称作流量),来拟作两个平行世界,分别评测两个版本的推荐系统的效果,这就是分流。
网络上有这样一个段子。一个生物专家把一个完好的蜘蛛放在地上,拿个锣一敲,蜘蛛跑了;然后将蜘蛛的腿拔光,将其放在地上,再拿个锣一敲,咦,蜘蛛没反应!于是得到结论:蜘蛛的听觉器官在腿上。
在这个实验中,两组实验的蜘蛛一个有腿、一个没有腿,很显然犯了分流不随机的错误。可以说,分流方案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评估结果的对错。常见的分流方法包括下面几种:
- 按用户分流,即把用户随机拆分为两组;
- 按时间分流,例如上半月上线 v1.0,下半月上线 v2.0;
- 按地区分流,例如北边的用户上线 v1.0,南边的用户上线 v2.0;
- 组合分流,将上面的方法组合在一起使用。
分流的底线要求是保持随机性,但到底按照上面哪个方法去分流,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我们再举几个工作中的例子。
- 案例一 大漂亮论证推荐系统 v2.0 相对于推荐系统 v1.0 的效果。
她采用了按地区分流,即北方人上线 v1.0,南方人上线 v2.0。这显然不是个好方法。原因是,北方人和南方人的喜好并不一样。当你的 AB 实验论证有正向收益时,你很难证明收益的来源,是喜好的不同,还是系统升级带来的效果。
- 案例二 大聪明负责公司火车票业务的系统开发。
他的实验采用了按时间分流,即二月份采用老系统,三月份采用了新系统,来对比系统之间的稳定性效果。这显然也不是个好方法,因为二月份包含了春节,访问量天然就大,性能压力也就大。所以新系统在三月表现出性能好,也许不是因为系统本身性能的提升,而是因为三月份访问量下降。
因此要想做好分流,除了要满足一定的随机性外,更要符合人们认知的常理。
分流的实现¶
分流的实现一般需要借助一个随机函数,再通过这个随机函数的输出结果,来判断分流的结果。假设待分流的样本有 1000 个,我们希望把样本随机分拆为 7:3 的两组。对每个样本,则需要调用随机函数得到一个随机值,再根据这个随机值对样本进行打标。
我们给出下面的一段代码:
import random
exp = []
con = []
for i in range(1000):
value = random.randint(1,100)
if value <= 30:
exp.Append(i)
else:
con.Append(i)
print len(exp)
print len(con)
我们对代码进行走读:
- 第 3~4 行,用两个数组来保存实验组和对照组;
- 第 5~10 行,对 1000 个样本进行循环;
- 对于每个样本,第 6 行得到一个 1~100 的随机数;
- 第 7~10 行,根据这个随机数与 30 的大小关系,来判断样本到底应该归为实验组还是对照组。
这样就实现了按比例的随机分组,代码执行的结果如下图:
![image(assets/CgqCHl_Ar3mAZ-X0AABHe97oDUs202.png)
我们分为了实验组 290 人,对照组 710 人。
AB 实验的评估¶
当我们分好了流量之后,就要对实验组应用新系统、对对照组应用老系统,来开展 AB 实验。那么,当经历了一段时间后,如何来对 AB 实验的结果进行评估呢?
这里的关键问题就是指标的计算。指标,就是说用什么变量来衡量观察的效果;以及由于分流带来样本集合的缩小,这些指标在样本子集上又该如何计算。 我们举个例子,大漂亮想论证推荐系统 v2.0 相对于推荐系统 v1.0 的效果。
她采用用户随机分流的方式,以 3:7 的分流比例,开展 AB 实验,其中实验组有 30% 的用户,对照组有 70% 的用户,假设分流过程完全正确、没有偏差。
经过了一周的时间后,她观察到如下的原始数据:
接下来,如何衡量实验效果的好坏呢?
一个误区,是实验组点击量为 9000 小于对照组的 16000。于是得到结论,新系统效果不如老系统。这很显然是不对的,因为实验组只有 290 人,而对照组有 710 人。流量的不平衡天然就会造成点击量的不同。 因此 AB 实验的指标中有这样一个原则:“量”指标一定要对流量进行归一化,得到“率”指标后,才可以对比。
基于这个原则,我们可以重新设计如下几个实验评估指标:
- CTR(点击通过率)= 点击量 / 曝光量
- 上线率 = 上线用户数 / 注册用户数
- 人均曝光量 = 曝光量 / 注册用户数
- 人均点击量 = 点击量 / 注册用户数
并将数据整理成下表:
根据该表实验对比的结果,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 v2.0 的推荐系统相对于 v1.0 的推荐系统,点击率提高了 0.2 pp,有正向收益,但并不算多;
- 然而,点击率的小幅度提高,带来了用户留存、复访的大幅度提高,体现在上线率提高了 4.9 pp;
- 上线率提高,又让人均曝光量提高了 45 篇,让人均点击量提高了 8 篇。
可见,推荐系统的迭代,换来了点击率的提高,点击率的提高又带来了更多的用户留存和复访,进一步带来了更多的用户曝光量和点击量。因此,v2.0 的推荐系统技术指标更优,并且带来了明显的业务收益。
小结¶
这一讲的核心就是评估效果,即当你完成了某个系统的迭代后,如何衡量新系统相比于就系统的收益是多少,这个过程便依赖灰度实验。
灰度实验的关键步骤包括两步,分别是分流和评估:
- 分流有很多种方法,但一定要保证分流的随机性。
- 评估则需要把握好一个原则,那就是先把“量”指标按照流量归一化为“率”指标后,再来进行对比分析。
最后留一个课后作业:假设有下面的实验数据,请你试着去分析实验的效果。
欢迎你在评论区与我分享你的答案。
现在我们学习了通过灰度实验去验证评估效果,那么又如何证明我们实验效果的可信度呢?所以下一讲,我将向你讲解“12 | 统计学方法:如何证明灰度实验效果不是偶然得到的?”带你将灰度实验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