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二分法:如何利用指数爆炸优化程序?¶
正式讲课之前,我先问你这样一个问题,请你尽可能快速回答。
一张 1 毫米厚度的纸,对折几次后,可以达到地球到月球的距离(39 万公里)?
我在写这篇稿子的时候,问了身边的几个朋友。最小的回答是 1 万次,最大的则是 100 万次。
请问在你的直觉下,你的答案又是多少呢?我猜想无论如何都是上万次吧,毕竟我们离月球有 39 万公里呢。
折纸的过程就是 1 变 2,2 变 4,4 变 8,这样一个翻一倍的过程。聪明的你,会发现其实这就是一个关于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问题。
那么,这与我们的编程有什么关系吗?其实基于这个数学原理,编程中有一种分治法的二分策略。这一讲,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如何利用指数爆炸来优化程序。
折纸,飞奔到月球¶
接下来,我们定义下面的数学符号。n 为折叠的次数,h(n) 为纸张对折 n 次后的厚度。显然,每次对折纸张时,厚度都会增加一倍。
不对折时,纸张的厚度为 h(0)=1mm;每次对折纸张时,厚度都会增加一倍;如果将纸对折 1 次,则厚度为 h(1)=2mm;如果对折 2 次,则厚度为 h(2)=4mm;对折 3 次,厚度为 h(3) = 8mm。
我们耐着性子继续往下计算,可以得到下面的对折次数与厚度的关系表。 到这里我们发现,对折 10 次后,厚度也不过才刚刚达到 1 m。也许你会不仅感慨,以这样的速度,何时才能到达月球啊。
还是耐着性子,我们继续计算,并整理为下面的表格。区别是,这次我们以米(m)为单位。 这时候,也许你会发现一些端倪。对折 10 次是 1 m,对折 20 次竟然到了 1 公里,成长速度非常快。
接着,我们继续耐着性子来计算,并整理为下面的表格。区别是,这次我们以千米(km)为单位。 我们知道地球到月亮的距离是 38 公里,也就是 3.8×105km,对折 30 次后,厚度竟然已经达到了 103km。虽然离月球仍然很远,但结合这个增长速度,感觉已经快到月球了。
我们继续耐着性子来计算,并整理到下面的表格中。区别是,这次我们以 103km 为单位。 此时,你就会看到一个惊天结果。对折 40 次后,厚度达到了 106km。这已经超过了地月距离的 3.8×105km!往回看你会发现,在对折第 39 次时,厚度就已经开始超过地月距离了。原本猜测的至少要对折 10 万次,竟然只需要 39 次就到达了月球。
【飞奔到月球的代码实现】¶
为了仔细验证上面的结果,我们还可以把 h(n) 当作是一个数列。显然,它是一个首项为 1,公比为 2 的等比数列,它的通项公式为 h(n)=2n (mm)。
如果要计算折叠多少次厚度可达地月距离(约为 3.8×1011mm),可以对上面式子两边,同时取关于 2 的对数,则有 log22n= n = log2(3.4×1011) ≈ 38.47。
因此在第 38 次折叠时,厚度还没有到达月球;但是第 39 次对折时,纸张厚度就可以突破地月距离。
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以下代码实现计算:
代码含义为:
- 第 1 行,定义纸张厚度为 1mm;
- 第 2、3 行,定义对折 0 次时,厚度为纸张厚度 1mm;
- 第 4 行,判断当还没有到达月球时;
- 第 5 行,执行对折的操作,厚度为原来的两倍;
- 同时第 6 行,对对折次数进行加 1 的操作。
上图中的程序运行结果与刚刚我们的计算一致,都为 39 次。
指数爆炸的反向应用——二分查找¶
在计算机中,上面的现象也被称作“指数爆炸”。你可以理解为,某个看似不起眼的任务,每次以翻倍的速度进行增长,很快就会达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爆炸式效果和影响面。显然,指数爆炸性质的问题如果在程序中发生,会让系统迅速瘫痪。
不过,如果可以把指数爆炸的思想反过来用,就能对程序的效率进行优化。 具体而言,某个任务虽然很庞大、很复杂, 但是每次我们都让这个任务的复杂性减半,那么用不了多久,这个庞大而又复杂的任务就会变成一个非常简单的任务了 。
所以,指数爆炸思想的反向应用就是分治法,而分治法中的一个经典案例就是 二分查找 。
1.二分查找算法¶
二分查找是一种查找算法,用于从某个有序数组 a 中,查找目标数字 obj 出现的位置 index。
二分查找的思路是,将目标数字 obj 与数组 a 的中位数 a[median] 进行比较:
- 若相等,则查找结束;
- 如果 obj 小于 a[median],则问题缩小为从 a 数组的左半边查找 obj;
- 如果 obj 大于 a[median],则问题缩小为从 a 数组的右半边查找 obj。
重复这个过程,直到查找到 index,或 obj 未在数组 a 中出现为止。
我们围绕下面的例子,来使用一下二分查找算法。假设数组 a 的元素如下表所示,要查找的目标值 obj 为 7。
第一轮,数组 a 的中位数为 a[4] = 14。因为目标值 obj 为 7,小于 14,则问题被缩小为在数组 a 的左半边查找 obj。
第二轮,上一轮剩下的 a 数组的查找范围中,新的中位数为 a[1] = 2。因为目标值 obj 为 7,大于 2,则问题缩小为在右半边继续查找 obj。
第三轮,上一轮剩下的 a 数组的查找范围中,新的中位数为 a[2] = 7。因为目标值 obj 为 7,等于 a[2],则说明查找到结果,输出 index 值为 2。
好了,现在我们来复盘一下刚才的执行过程。
在上面的查找过程中,每轮的查找动作都基于 obj 与中位数的大小关系,来作出保留左边或保留右边的决策。这样来看,每轮的查找动作,可以让 obj 的搜索空间减半,这也是二分查找的命名由来。
在利用二分查找后,原本 10 个元素的数组 a,只需要 3 次比较,就找到了 obj 的位置 index。你可能会决策,10 次计算缩减为 3 次,区区几微秒的时间,这对于强大的计算机而言根本不算什么。
可如果数组 a 的元素个数为 3.8×1011个,又会发生什么呢?
还记得这个数字吗?这就是刚刚我们计算的毫米单位的地月距离。
从指数爆炸的反向结论来看,对于这么多个元素的数组 a,你只需要 39 次计算就能完成对 obj 的查找。假设一次查找需要耗时 1μs,则采用二分查找后,节省的时间能达 3.8×1011μs= 3.8×108ms = 3.8×105s ≈ 100h。
2.二分查找算法的代码¶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二分查找的每一轮都是在处理同样的问题,区别只不过是数组的查找范围变小了而已。
这是不是很像上一课时讲到的递归的基本操作呢,这里的递归结构如下:
递归的两个关键问题是终止条件和递归体。
- 二分查找的 终止条件 有以下两个可能。第一,中位数恰好是 obj,说明找到了目标,则打印中位数的索引值 index;第二,查找完发现没有任何一个数字等于 obj,则打印 -1。
- 递归体 需要做两个分支的判断。即如果 obj 比中位数大,则把数组的右半边保留,继续递归调用查找函数;如果 obj 比中位数小,则把数组的左半边保留,继续递归调用查找函数。
这样就可以得到如下代码:
def binary_search(obj,a,begin,end):
median = (begin + end) / 2
if obj == a[median]:
print median
elif begin > end:
print -1
else:
if obj > a[median]:
binary_search(obj,a,median + 1,end)
else:
binary_search(obj,a,begin,median - 1)
a = [1,2,7,11,14,24,33,37,44,51]
binary_search(7,a,0,9)
【我们对这段代码进行走读】
- 第 1 行,说明 binary_search 的入参包括查找目标 obj、数组 a、查找范围的开始索引 begin,以及查找范围的终点索引 end。
- 第 2 行,计算出查找范围内的中位数 median。
接着进行 终止条件 的判断:
- 第 3 行,如果 obj 和中位数相等,则直接打印 median;
- 第 5 行,如果发现开始索引比终止索引更大,则说明没有找到目标值obj,打印 -1。
第 7 行,开始是 递归体 :
- 第 8 行,判断 obj 和中位数的大小关系;
- 如果 obj 更大,则第 9 行递归查找数组右半边,更改开始索引为 median + 1;
- 反之,则第 11 行递归查找数组左半边,更改终止索引为 median - 1。
利用以上程序,在数组 a = [1,2,7,11,14,24,33,37,44,51] 中查找数字 7,因为 a[2] = 7,因此预期的返回结果是 2。
程序的执行结果如下图,结果也为 2,这与我们手动计算的结果是一致,结果正确。
指数爆炸和二分查找的数学基础¶
指数爆炸为什么那么恐怖?二分查找又为什么那么厉害?其实这都源自两个数学运算,分别是指数运算和对数运算。
1.指数运算¶
指数运算,即幂运算,写作 an,其中 a 为底数,n 为指数:
- 当 n 为正数时,an 表示含义为 n 个 a 相乘的积;
- 当 n 为 0 时,a0=1;
- 当 n 为负数时,an = 1/a-n;
除此以外,指数运算还有下面三个关键性质:
_a_n_∙ a_m=_a_n+m
_a_n_∙ b_n= (ab)n
(_b_n)m=_b_nm
2.对数运算¶
对数运算是指数运算的逆运算,设幂运算 an = y,此幂运算的逆运算为 n=logay。
其中 a 是对数运算的底,而 n 就是 y 对于底数 a 的对数。
对数有下面三个重要性质:
logb(x ∙ y) = logbx +logb_y_
logb_x_y=y ∙_logb_x
logb1 = 0
接着,我们从计算机运行的复杂度来看一下。我们先把对数函数、线性函数、指数函数在一张图中画出来。假设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的底数选择为 2,线性函数选择为 y = x,其函数图如下所示。 其中,灰色线为指数函数 y = 2x 的图像,橙色线为函数 y = x 的图像,蓝色线为对数函数 y = log2x 的图像,图中的这三条线,刻画了自变量 x 和因变量 y 之间的变化趋势关系,其中需要你重点关注的是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
- 指数函数
对于指数函数而言,自变量 x 的增加会让因变量 y 快速达到“爆炸”状态。如果程序的复杂度与数据量是指数爆炸的趋势,那么随着数据量的增加,系统可能很快就会陷入瘫痪的状态。
现实中也有与之类比的案例。比如,人们常说的一传十、十传百就是一种指数爆炸;又比如,2020 年开始的疫情,之所以要所有人隔离,就是要避免又传染带来的指数爆炸。
- 对数函数 反之,对于对数函数而言,自变量 x 的增加对因变量 y 增加的趋势影响非常小。
程序员应该多利用这个思想来进行程序优化。例如,刚刚讲解的二分策略的程序,即使任务量很大,也可以在很少的计算时间内完成运算。
现实中也有与之类比的场景。例如,你要在一个英文词典里面查找某个单词。虽然词典的厚度可能达到成百上千页,但因为单词排列有序,你完全可以通过二分查找去找到某个单词的所在位置。同时,即使某天人们新造出很多单词,哪怕是单词数量翻倍,也不会让查单词的复杂度有明显提高。
指数爆炸的正向应用——密码学¶
指数爆炸的反向应用是程序的优化,而指数爆炸的正向应用就是密码学。
决定密码安全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密码的搜索空间 S。假设大漂亮做了个密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密码的每一位都由 0~9 的数字构成时。这样,密码的每一位就有 10 个可能性。
如果密码的长度为 n,则密码的搜索空间为 S = 10n。假设 n 为 5,则密码共有 105 = 1 万种可能性。要想破译密码,无异于万里挑一。
可见,要想把密码做得很复杂,一个可行的方法是,利用指数爆炸不断增加 位数 ,来获得更大的搜索空间;除了增加密码尾数的方式外,将单个密码位上的构成可能增加也是一种提升安全性的手段。
例如,如果把每一位的密码,由先前的数字调整为数字或区分大小写的字母,则意味着密码的搜索空间由 S = 10n,提高到 S = 62n。
26 个小写字母、26 个大写字母、10 个数字,合在一起是 62 个可能性。
所以,增加每一位密码的可能性时,搜索空间 S 也可以获得提高。
小结¶
这一课时,我们了解了指数爆炸(运算)与对数运算,以及它们在程序和生活中的应用。而指数爆炸的思维过程就是“折纸,分奔到月球”的过程,其正向应用就是密码学。
而指数爆炸的反向应用有二分查找算法(也就是基于对数函数性质),二分查找算法是提高程序效率的重要手段,其前提条件是搜索空间有序,其实现方法需要采用上一讲所学的 递归思想 ,需要预先定义递归的终止条件和递归体。
最后,我们留个课后习题,在上面的内容中,我们介绍了对数和指数的一些关键性质,你可以试着从数学的角度来证明这些性质的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