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Kafka如何实现高性能IO?¶
你好,我是李玥。
Apache Kafka 是一个高性能的消息队列,在众多消息队列产品中,Kafka 的性能绝对是处于第一梯队的。我曾经在一台配置比较好的服务器上,对 Kafka 做过极限的性能压测,Kafka 单个节点的极限处理能力接近每秒钟 2000 万条消息,吞吐量达到每秒钟 600MB。
你可能会问,Kafka 是如何做到这么高的性能的?
我们在专栏“进阶篇”的前几节课,讲的知识点一直围绕着同一个主题:怎么开发一个高性能的网络应用程序。其中提到了像全异步化的线程模型、高性能的异步网络传输、自定义的私有传输协议和序列化、反序列化等等,这些方法和优化技巧,你都可以在 Kafka 的源代码中找到对应的实现。
在性能优化方面,除了这些通用的性能优化手段之外,Kafka 还有哪些“独门绝技”呢?
这节课,我来为你一一揭晓这些绝技。
使用批量消息提升服务端处理能力¶
我们知道,批量处理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提升系统吞吐量的方法。在 Kafka 内部,消息都是以“批”为单位处理的。一批消息从发送端到接收端,是如何在 Kafka 中流转的呢?
我们先来看发送端,也就是 Producer 这一端。
在 Kafka 的客户端 SDK(软件开发工具包)中,Kafka 的 Producer 只提供了单条发送的 send() 方法,并没有提供任何批量发送的接口。原因是,Kafka 根本就没有提供单条发送的功能,是的,你没有看错,虽然它提供的 API 每次只能发送一条消息,但实际上,Kafka 的客户端 SDK 在实现消息发送逻辑的时候,采用了异步批量发送的机制。
当你调用 send() 方法发送一条消息之后,无论你是同步发送还是异步发送,Kafka 都不会立即就把这条消息发送出去。它会先把这条消息,存放在内存中缓存起来,然后选择合适的时机把缓存中的所有消息组成一批,一次性发给 Broker。简单地说,就是攒一波一起发。
在 Kafka 的服务端,也就是 Broker 这一端,又是如何处理这一批一批的消息呢?
在服务端,Kafka 不会把一批消息再还原成多条消息,再一条一条地处理,这样太慢了。Kafka 这块儿处理的非常聪明,每批消息都会被当做一个“批消息”来处理。也就是说,在 Broker 整个处理流程中,无论是写入磁盘、从磁盘读出来、还是复制到其他副本这些流程中, 批消息都不会被解开,一直是作为一条“批消息”来进行处理的。
在消费时,消息同样是以批为单位进行传递的,Consumer 从 Broker 拉到一批消息后,在客户端把批消息解开,再一条一条交给用户代码处理。
比如说,你在客户端发送 30 条消息,在业务程序看来,是发送了 30 条消息,而对于 Kafka 的 Broker 来说,它其实就是处理了 1 条包含 30 条消息的“批消息”而已。显然处理 1 次请求要比处理 30 次请求要快得多。
构建批消息和解开批消息分别在发送端和消费端的客户端完成,不仅减轻了 Broker 的压力,最重要的是减少了 Broker 处理请求的次数,提升了总体的处理能力。
这就是 Kafka 用批量消息提升性能的方法。
我们知道,相比于网络传输和内存,磁盘 IO 的速度是比较慢的。对于消息队列的服务端来说,性能的瓶颈主要在磁盘 IO 这一块。接下来我们看一下,Kafka 在磁盘 IO 这块儿做了哪些优化。
使用顺序读写提升磁盘 IO 性能¶
对于磁盘来说,它有一个特性,就是顺序读写的性能要远远好于随机读写。在 SSD(固态硬盘)上,顺序读写的性能要比随机读写快几倍,如果是机械硬盘,这个差距会达到几十倍。为什么呢?
操作系统每次从磁盘读写数据的时候,需要先寻址,也就是先要找到数据在磁盘上的物理位置,然后再进行数据读写。如果是机械硬盘,这个寻址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因为它要移动磁头,这是个机械运动,机械硬盘工作的时候会发出咔咔的声音,就是移动磁头发出的声音。
顺序读写相比随机读写省去了大部分的寻址时间,它只要寻址一次,就可以连续地读写下去,所以说,性能要比随机读写要好很多。
Kafka 就是充分利用了磁盘的这个特性。它的存储设计非常简单,对于每个分区,它把从 Producer 收到的消息,顺序地写入对应的 log 文件中,一个文件写满了,就开启一个新的文件这样顺序写下去。消费的时候,也是从某个全局的位置开始,也就是某一个 log 文件中的某个位置开始,顺序地把消息读出来。
这样一个简单的设计,充分利用了顺序读写这个特性,极大提升了 Kafka 在使用磁盘时的 IO 性能。
接下来我们说一下 Kafka 是如何实现缓存的。
利用 PageCache 加速消息读写¶
在 Kafka 中,它会利用 PageCache 加速消息读写。PageCache 是现代操作系统都具有的一项基本特性。通俗地说,PageCache 就是操作系统在内存中给磁盘上的文件建立的缓存。无论我们使用什么语言编写的程序,在调用系统的 API 读写文件的时候,并不会直接去读写磁盘上的文件,应用程序实际操作的都是 PageCache,也就是文件在内存中缓存的副本。
应用程序在写入文件的时候,操作系统会先把数据写入到内存中的 PageCache,然后再一批一批地写到磁盘上。读取文件的时候,也是从 PageCache 中来读取数据,这时候会出现两种可能情况。
一种是 PageCache 中有数据,那就直接读取,这样就节省了从磁盘上读取数据的时间;另一种情况是,PageCache 中没有数据,这时候操作系统会引发一个缺页中断,应用程序的读取线程会被阻塞,操作系统把数据从文件中复制到 PageCache 中,然后应用程序再从 PageCache 中继续把数据读出来,这时会真正读一次磁盘上的文件,这个读的过程就会比较慢。
用户的应用程序在使用完某块 PageCache 后,操作系统并不会立刻就清除这个 PageCache,而是尽可能地利用空闲的物理内存保存这些 PageCache,除非系统内存不够用,操作系统才会清理掉一部分 PageCache。清理的策略一般是 LRU 或它的变种算法,这个算法我们不展开讲,它保留 PageCache 的逻辑是:优先保留最近一段时间最常使用的那些 PageCache。
Kafka 在读写消息文件的时候,充分利用了 PageCache 的特性。一般来说,消息刚刚写入到服务端就会被消费,按照 LRU 的“优先清除最近最少使用的页”这种策略,读取的时候,对于这种刚刚写入的 PageCache,命中的几率会非常高。
也就是说,大部分情况下,消费读消息都会命中 PageCache,带来的好处有两个:一个是读取的速度会非常快,另外一个是,给写入消息让出磁盘的 IO 资源,间接也提升了写入的性能。
ZeroCopy:零拷贝技术¶
Kafka 的服务端在消费过程中,还使用了一种“零拷贝”的操作系统特性来进一步提升消费的性能。
我们知道,在服务端,处理消费的大致逻辑是这样的:
- 首先,从文件中找到消息数据,读到内存中;
- 然后,把消息通过网络发给客户端。
这个过程中,数据实际上做了 2 次或者 3 次复制:
- 从文件复制数据到 PageCache 中,如果命中 PageCache,这一步可以省掉;
- 从 PageCache 复制到应用程序的内存空间中,也就是我们可以操作的对象所在的内存;
- 从应用程序的内存空间复制到 Socket 的缓冲区,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调用网络应用框架的 API 发送数据的过程。
Kafka 使用零拷贝技术可以把这个复制次数减少一次,上面的 2、3 步骤两次复制合并成一次复制。直接从 PageCache 中把数据复制到 Socket 缓冲区中,这样不仅减少一次数据复制,更重要的是,由于不用把数据复制到用户内存空间,DMA 控制器可以直接完成数据复制,不需要 CPU 参与,速度更快。
下面是这个零拷贝对应的系统调用:
它的前两个参数分别是目的端和源端的文件描述符,后面两个参数是源端的偏移量和复制数据的长度,返回值是实际复制数据的长度。
如果你遇到这种从文件读出数据后再通过网络发送出去的场景,并且这个过程中你不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那一定要使用这个零拷贝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提升性能。
小结¶
这节课,我们总结了 Kafka 的高性能设计中的几个关键的技术点:
- 使用批量处理的方式来提升系统吞吐能力。
- 基于磁盘文件高性能顺序读写的特性来设计的存储结构。
- 利用操作系统的 PageCache 来缓存数据,减少 IO 并提升读性能。
- 使用零拷贝技术加速消费流程。
以上这些,就是 Kafka 之所以能做到如此高性能的关键技术点。你可以看到,要真正实现一个高性能的消息队列,是非常不容易的,你需要熟练掌握非常多的编程语言和操作系统的底层技术。
这些优化的方法和技术,同样可以用在其他适合的场景和应用程序中。我希望你能充分理解这几项优化技术的原理,知道它们在什么情况下适用,什么情况下不适用。这样,当你遇到合适场景的时候,再深入去学习它的细节用法,最终就能把它真正地用到你开发的程序中。